产品展示
长三角四城竞逐新能源万亿之城 谁能拔得头筹?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我国发电总装机总量也已经过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也已经超过煤电,新能源产业已然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柱,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
谁是“新能源之都”并不好下定论,不过目前长三角已经有常州、苏州、宁波、合肥四座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产业“万亿之城”的目标,哪座城市能率先撞线?
汽车产业一直以来便是宁波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面向来势汹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宁波也正加快推进在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加速驶向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之城”。
宁波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在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销良好的带动下,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增加值增长11.9%和9.9%,持续高于规上工业整体增速;工业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速度也是遥遥领先,增长达到了145.4%。
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4年第二届中国(宁波)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上,宁波公布过一组数据,宁波新能源产业已逐步形成光伏、风电、电气装备、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材料、节能等一系列新能源产业链体系,产值超2000亿元。
宁波也先后出台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其中提到,到2025年,宁波要力争培育形成10个以上的新能源整车品牌,把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提升到70万辆以上,占全省比重超过50%,占全国比重超过5%。
虽然2000亿元的产值与70万辆的产量,与上海、合肥等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梯队城市还有一些差距,不过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中,宁波还有一条“蹊径”。
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达2662家,占全国比重超15%。其中宁波零部件企业占比就达30%以上,相应的产值规模,更是占到了浙江全省的60%以上。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在内的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传统能源汽车时代,宁波零部件企业就是巨头们多年的好伙伴。这些年,许多宁波零部件企业,包括均胜、拓普、圣龙、华翔等,已经与整车品牌一同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布局,一旦这些品牌开始推出更多新能源车型,宁波零部件企业也会一同迎来新的爆发。
凭借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异军突起,合肥已经成为长三角首座新能源产业万亿之城的有力竞争者。
近日,合肥市工信局发布消息,截至10月21日,该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从去年全年的74.6万辆,到今年有望突破130万辆,合肥在这一赛道中的增长,可以数以倍计。
去年7月举行的中国合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合肥明确提出,将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加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一个年营收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合肥为何这么猛?比亚迪也许是最大的功臣。有分析称,比亚迪约贡献了合肥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从比亚迪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比亚迪工厂生产整车近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全省新能源产量高达56%,这一数据显示了有一家头部车企,对于整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合肥能否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万亿之城”,资本们也是给予了诸多助力。今年前三季度,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总投资达1315亿元。其中包括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康宁车载玻璃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外资项目也接连落户合肥。
众多的项目落地,也让合肥提出的“2027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00万辆”这一目标,不再遥远。
如今,新能源已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去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768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一半;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值分别达到1777亿元、1400亿元、1121亿元。
常州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一个新能源产业的“万亿之城”。在2023年,常州召开新春第一会上,就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两个超万亿元”目标。
今年9月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集聚度连续三年居于第一,凸显了这座二线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现在的常州,不仅是理想汽车全国最大生产制造基地,也是宁德时代长三角地区最大生产基地,还孕育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佼佼者。
强劲的产业已经成为常州突围长三角的主战场,在刚刚发布的三季度报告上,常州前三季度GDP达7557.87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增长19.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30.7%。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目前已经拥有3个万亿产业,而新能源产业,则是苏州势在必得的第五个万亿产业。
今年9月,苏州召开了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首先是《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的宏伟目标,成为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之后,苏州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
为了进一步细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苏州市还同步发布了《苏州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和《苏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光伏产业规划提出,到2026年全市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则明确,到2026年全市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我国发电总装机总量也已经过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也已经超过煤电,新能源产业已然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柱,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积极打造“新能源之都”。
谁是“新能源之都”并不好下定论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不过目前长三角已经有常州、苏州、宁波、合肥四座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产业“万亿之城”的目标,哪座城市能率先撞线?
汽车产业一直以来便是宁波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面向来势汹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宁波也正加快推进在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加速驶向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之城”。
宁波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在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销良好的带动下,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增加值增长11.9%和9.9%,持续高于规上工业整体增速;工业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速度也是遥遥领先,增长达到了145.4%。
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4年第二届中国(宁波)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上,宁波公布过一组数据,宁波新能源产业已逐步形成光伏、风电、电气装备、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材料、节能等一系列新能源产业链体系,产值超2000亿元。
宁波也先后出台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其中提到,到2025年,宁波要力争培育形成10个以上的新能源整车品牌,把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提升到70万辆以上,占全省比重超过50%,占全国比重超过5%。
虽然2000亿元的产值与70万辆的产量,与上海、合肥等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梯队城市还有一些差距,不过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中,宁波还有一条“蹊径”。
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达2662家,占全国比重超15%。其中宁波零部件企业占比就达30%以上,相应的产值规模,更是占到了浙江全省的60%以上。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在内的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传统能源汽车时代,宁波零部件企业就是巨头们多年的好伙伴。这些年,许多宁波零部件企业,包括均胜、拓普、圣龙、华翔等,已经与整车品牌一同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布局,一旦这些品牌开始推出更多新能源车型,宁波零部件企业也会一同迎来新的爆发。
凭借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异军突起,合肥已经成为长三角首座新能源产业万亿之城的有力竞争者。
近日,合肥市工信局发布消息,截至10月21日,该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从去年全年的74.6万辆,到今年有望突破130万辆,合肥在这一赛道中的增长,可以数以倍计。
去年7月举行的中国合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合肥明确提出,将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加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一个年营收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合肥为何这么猛?比亚迪也许是最大的功臣。有分析称,比亚迪约贡献了合肥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从比亚迪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比亚迪工厂生产整车近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全省新能源产量高达56%,这一数据显示了有一家头部车企,对于整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合肥能否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万亿之城”,资本们也是给予了诸多助力。今年前三季度,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总投资达1315亿元。其中包括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康宁车载玻璃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外资项目也接连落户合肥。
众多的项目落地,也让合肥提出的“2027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00万辆”这一目标,不再遥远。
如今,新能源已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去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768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一半;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值分别达到1777亿元、1400亿元、1121亿元。
常州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一个新能源产业的“万亿之城”。在2023年,常州召开新春第一会上,就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两个超万亿元”目标。
今年9月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集聚度连续三年居于第一,凸显了这座二线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现在的常州,不仅是理想汽车全国最大生产制造基地,也是宁德时代长三角地区最大生产基地,还孕育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佼佼者。
强劲的产业已经成为常州突围长三角的主战场,在刚刚发布的三季度报告上,常州前三季度GDP达7557.87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增长19.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30.7%。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目前已经拥有3个万亿产业,而新能源产业,则是苏州势在必得的第五个万亿产业。
今年9月,苏州召开了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首先是《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的宏伟目标,成为继电子信息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高端装备、先进材料之后,苏州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
为了进一步细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苏州市还同步发布了《苏州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和《苏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光伏产业规划提出,到2026年全市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则明确,到2026年全市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