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中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走俏海外秘诀全在这云顶国际集团,条路上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312国道两端,上海向东,毗邻大海;霍尔果斯向西,进入中亚和欧洲,都连接着更广阔和开放的市场。
起点在上海,终点是新疆霍尔果斯,312国道全程4967千米,经过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九省区,是贯穿东西的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
这条路上,有小桥流水、中原沃野,也有大漠孤烟;有边城异域风情,有深厚文化底蕴,也有现代都市时尚……当312国道把如此多样化的区域连通后,沿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实现了更自由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
今年7-8月云顶国际集团,,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踏上312国道,试图寻找这条联动东中西道路沿线的发展密码。
上海与霍尔果斯,是312国道的两端,却不是尽头。上海向东,毗邻大海;霍尔果斯向西,进入中亚和欧洲,都连接着更广阔和开放的市场。
一台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轨迹”便是最好的例证。312国道沿线,安徽与陕西正铆着劲向产量榜首冲刺,河南郑州同样跻身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城。新能源汽车走俏海外,从各自产地出发,沿着312国道向两端行进,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则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
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有一种角色叫“摆渡人”,在其他地方不多见,几乎专为新能源汽车的口岸运输而生。
摆渡人每人每次驾驶一台尚贴着保护膜的新能源商品车,在霍尔果斯公路口岸专门为整车出口设立的单独通道排队,等待通关。他们每天开车出境,再乘车回国,主要任务是将崭新的中国产新能源车驾驶到哈萨克斯坦,协助完成“整车出口”的流程。
司机大多来自新疆本地,兼职来做这份工作,按来回次数赚取薪资。开车过关后,将车辆交给当地公司运输,“摆渡人”的任务就完成了。紧接着,他们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回到霍尔果斯。
据霍城县清水河镇司机王志民描述,车少不排队时,白天可以完成一个来回。如果遇到排队时间较长的情况,到达哈萨克斯坦境内后,司机们需要住一晚再回国,完成一趟来回“摆渡”的时间大致在24小时之内。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一直是“贸易人”的警世箴言,也是这种物流方式在霍尔果斯口岸存在的原因。
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的商品车正在排队等候通关。 舒抒 摄于2024年7月
除了“摆渡人”,霍尔果斯还吸引着来自全国的新能源汽车经销商。江苏常州的外贸老兵顾海峰跨越将近5000千米,从长三角“包邮区”到新疆霍尔果斯做生意。很多人不明白,他图啥?实际上,顾海峰正是瞅准了这里的贸易商机。
中亚和欧洲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的需求增长。在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看来,我国新能源车具备外形漂亮、功能时尚、大屏读取便利、性价比高等优势。“俄罗斯不少消费者把新能源车当作‘大玩具’,很有新鲜感,也不在乎气候对车的影响,并且中国车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很实惠,所以他们甚至愿意加价购买。”顾海峰解释。
去年5月,顾海峰合伙创办了霍尔果斯亚欧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拿到营业执照3天后,公司就完成了第一单整车出口业务。运送这些全新商品车通过中哈边境的交通工具名叫“笼车”,长约17—20米,分为上下两层,每辆一次可运输6—8台车,每辆笼车的成本加上境外上牌、关税等费用,单车成本投入超过60万元。亚欧供应链公司有41台这样的笼车,这2000多万元重资产也是顾海峰此番在霍尔果斯创业最主要的投入。
从去年开始,哈萨克斯坦人爱德华为亚欧供应链公司驾驶笼车,平均一趟路程约10天。记者采访时,他正准备驾车启程前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在他的护照本上,密密麻麻地盖满了各种出入境记录,大多为中哈两国的边检章,也有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记录。
目前,从霍尔果斯出口的整车最大的市场在俄罗斯。不过,从今年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高加索三国”对中国新能源车的需求量大增,销往巴库的整车数量连创新高。
而霍尔果斯口岸是通往中亚和欧洲最方便的公路陆路口岸。以笼车装载、自驾和中欧班列为主的公路、铁路以及公铁联运,正成为霍尔果斯口岸商品车出口的主流运输方式。
换个视角看,霍尔果斯虽是我国边境,却处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心脏”位置,来往十分便利。
去年1月,霍尔果斯口岸恢复全面通关,整车出口呈现井喷式增长;同年8月15日,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开始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成为新疆首个“全天候、不打烊”的公路口岸,创下一天通关1700辆车的记录。去年11月,霍尔果斯公路口岸的整车通关数达7万多辆。
出生于1975年的顾海峰,即将迎来知天命的年纪。他说,这次在霍尔果斯创业,或许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但这一站还很长,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最新版的中亚地图。不久前,隔壁会议室新挂上了一幅俄罗斯地图。
近日,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第200万辆整车——一辆翡冷翠色MG7下线年落户郑州经开区以来,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用了50个月完成了第一个100万辆的“小目标”,而第二个100万辆,只用了不到33个月。截至目前,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整车产能60万台,发动机产能60万台,成为上汽集团乘用车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上汽集团和河南结下了深厚友谊。目前云顶国际集团,,郑州已成为上汽集团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城市。”上汽动力科技(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说,“上汽也将进一步支持郑州市全面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水平,带动河南高端制造业向上发展。”
上汽与郑州的合作就不单单是追求产量那么简单。今年,河南省把壮大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集群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聚焦发展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特色集群、推动郑州上汽新能源电池工厂等项目投产,争取整车企业投放更多畅销车型和中高端车型,争取更多拥有先进核心智能技术的车企布局。
上汽为什么重仓郑州?这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上汽首创性地发布了第一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获得了非常热烈的市场反馈,国内销量从十几二十万左右一下达到了七八十万。为了解决产能问题,上汽开始考察新工厂的选址。
新工厂要四通八达,帮助上汽快速辐射中部乃至全国市场,还要有本地产业基础和成本优势。业内人士看来,郑州几乎是最合适的选项。郑州地处中部地区,公路网发达,更是拥有全国首个米字型高铁布局,为商品、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流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是郑州工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郑州产业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本地的产业链、工业链、产业人才更集聚;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
因此,在2016年12月22日首次考察后的次月,上汽方面就完成了签约。2017年9月工厂竣工投产、互联网SUV荣威RX3正式批量下线。这无疑是一次双赢合作。郑州基地的超高产能和便捷交通,帮助上汽将产品快速且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乃至海外。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的投产扭转了不增速放缓的趋势,让郑州汽车产量增速迅速“回正”。
郑州和上海之间,当年签约、建成、量产的“郑州速度”,成了“中国汽车史上跨地区合作最快速度”的“传奇”。
沿着312国道,继续往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愈发紧密。当交通编织成网,生产要素流动方便快捷,相邻区域自然形成产业链。
长三角是312国道的起始,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4小时产业圈”随着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渐形成,现在在长三角布局整车生产工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超过10个。在江苏,动力电池及配套重点企业超过140家,电机、电控、电驱动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不断增加。在浙江,环杭州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温州、台州沿海汽车产业带转型提升。在安徽,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已经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全面实施。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05.8万辆,其中长三角的沪苏浙皖四地产量约290万辆,占四成以上。
之后,这些新能源汽车如何出海?答案还在312国道上。部分新车将被运往霍尔果斯口岸,销往中亚和欧洲,或者通过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继续运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月下旬,新疆首批智能网联车道路测试牌照在克拉玛依颁出。两周后,记者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遇到了数字丝路新疆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焦建飞,他正为刚上牌的智能网联车做道路测试,“希望有更多国内智能网联车企来克拉玛依开展测试”。克拉玛依地区具有高温、高原、高寒等气候条件,拥有荒漠、戈壁、高山、平原等多样的地理条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天然优质的测试环境。
纵观整条国道,西部为东部提供通道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东部则是西部的“靠山”,提供更为先进的科技和产品。东西部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通过新能源汽车的“移动轨迹”形成闭环。
要素流动,优势互补,区域合作,产业壮大,给了中国品牌享誉海外一个绝佳机会,也翻开了中国制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