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官网APP首页登录APP下载大连京剧院院长:国内不再有一个京剧剧院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京剧是众所周知的四大国粹之一,是拥有最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剧种。在笔者小时候,还能在地方剧院里和户外搭台上偶尔看见京剧表演。

  而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我们似乎只能在电视台节目里看到它。京剧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璀璨,逐渐没落,而人们对它的喜爱也越来越少。

  也难怪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发出了这样的叹息:国内不再有一个京剧剧院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它的前身是清初年间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徽班戏。徽班戏起初以唱吹腔、二黄、高拔子为主,自身具备着丰富的剧目和柔美的唱腔。

  后来,它在演出中不断吸收、融合了其他地方剧种的特色,加入了昆腔戏、罗罗腔、昆曲腔的唱法,形成了另一种新的风格。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来自安徽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来到京城,为乾隆皇帝贺寿开演,从此一炮而红,打开了名声,受到达官贵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这种势态从宫廷内迅速发展到宫廷外。到了道光年间,徽班戏又吸收了湖北汉调,形成了“皮黄戏”JBO官网APP首页登录APP下载。

  由于长期在京城里演出,徽班戏受着北京语言特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浓郁的京腔特色,有了京剧的初步雏形。

  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不仅爱听京剧,更挑选京剧名角进紫禁城表演,还让他们教宫里的太监学唱京剧。

  再后来,宫里专门负责京剧演出的衙门“升平署”,会定期选拔京剧伶人进宫当差。到了宣统三年,京剧发展继续壮大,已经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剧种。

  可由于演员们拥有能进宫给皇帝、太后唱戏的殊荣,所以反而获得了较高的身份,都会被人尊称一声为“老板”。

  “五四”前后到二三十年代期间,京剧开始在全国各地扎根并广泛流行。1917年后,京剧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步入巅峰期。

  不论王孙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喜欢看戏,嘴里多少都会来几句。全国各地先后还成立了剧社、JBO竞博·体育剧团、戏剧研究社等,堪称空前繁荣。

  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的活动,从中评选出当红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四位旦角名家以浓郁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剧目表演各占鳌头,创立了最具代表性的旦角流派——梅派、尚派、程派和荀派。

  新中国建立后,京剧结合当下题材也创作出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之类脍炙人口的名作。

  对比几十年前京剧的空前繁荣,看看如今的备受冷落,估计早年的京剧艺人们都是料想不到的吧。

  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对京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困境担忧已久。他并非博人眼球的随口一说,而是在他自己从业多年的经历中感受到的。

  杨赤,祖籍山东,于1961年出生在大连。他在1972年考入了大连艺术学院京剧科。在当时,京剧早已进入没落时期,但在各地还是依然有一些剧团继续演出的。

  年轻的杨赤凭着优秀的戏剧天赋和辛勤汗水,先后学了老生和花脸,还跟着著名京剧演员曹艺斌、刘金昌等人学京剧,并在1977年毕业留校。

  在1982年,杨赤正式拜入了袁世海大师的门下,进行潜心学习JBO官网APP首页登录APP下载,最后不负众望,继承衣钵,成为袁派艺术的传承人,也扛起了传承发展袁派京剧的大旗。

  到了1984年,杨赤调进大连市京剧院。从那时起,杨赤开始声名鹊起。2018年,杨赤带着自己的作品《盛世梨园》上了央视的春晚。

  他曾经获得过“中国戏曲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奖项,还带着中国京剧先后走到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港台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表演,将京剧的魅力传播得更远。

  1996年,杨赤还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进修,如今他是现任大连京剧院院长。

  虽然在杨赤的带领下,大连京剧发展势头看起来不错,但大连京剧院和其他国内各大京剧院一样,依然走进了发展桎梏里。

  按照以往,京剧院、剧团可以依靠表演门票来获得收入,但现在看京剧的人越来越少,JBO竞博·体育门票即便不断降价,也很难吸引更多人走进剧院。

  杨赤为京剧做了不少努力。他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希望讲好中国故事,未来创作出更多文艺佳作。他也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戏剧艺术进校园、京剧学习培训班等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京剧艺术。

  京剧的没落,似乎成了无法避免又众所周知的秘密。大众认为的原因,都说是因为现在的娱乐方式花样百出,吸引了更多观众,而传统戏剧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跟不上市场,很难让大众买单。

  大部分人想到娱乐休闲,只会打开电视、电脑JBO官网APP首页登录APP下载,或者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而不会选择去京剧院听一场京剧剧。真正深究其原因,还是有很多层面的。

  首先,京剧作品早就缺乏创新,发展停滞。京剧首先属于戏剧,具备了故事和歌曲的特征。大部分京剧依然唱着老一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故事。

  如《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等,听多了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引不起新一代观众的兴趣。

  要知道,现如今的影视剧作和小说讲的故事,大多剧情跌宕起伏,人物设定和精神内核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兴趣。

  对比之下,京剧在故事层面的创新并没有多少发展,没有人去发掘、创作新的曲目,总是老生常谈的“炒冷饭”。即便原来的作品再好听,听多了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很多京剧人物形象扁平,性格单一。哪怕同样从历史故事中取材创作,京剧保留着比较陈旧的历史观,受限较多,不敢大刀阔斧地创作改编,很难推陈出新,甩开故事创作上的包袱。

  而且,传统演义小说本来就侧重于讲故事,很少塑造人物,这也影响了京剧人物的角色塑造,总是缺乏立体化、层次感,不符合当代审美。

  还有,京剧作品总是结构松散,脱离现实生活。京剧里很多都是折子戏,因为一出戏里可能就只有几折是精彩纷呈,剩下的剧情无味、结构松散,并没什么精彩的完整作品。

  现在的年轻人看多了各种影视作品,习惯的故事结构是紧凑的,很难对这些没头没尾的折子戏感兴趣的。另外,由于京剧的题材逐渐脱离了当代观众的生活,变得遥不可及,难免不接地气。

  虽然,国家出了相关政策来扶持和补贴京剧发展,但它的经济效益依然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支撑自身运营。而且,过多的政策支持也引发了其他问题。

  本来,京剧的曝光率已经低到谷底,但没听说有什么京剧团破釜沉舟,投入市场,参加竞争,反而总听说一些优秀的京剧演员,转而投身影视行业。

  以前,能进京剧班里学唱戏是一种谋生的途径。这在《霸王别姬》的电影开头特别深有感触。为了吃一口饭,一班小孩没日没夜地苦练。

  因为那时候的京剧班不养闲人,为此很多演员会拼命练功,在唱功上花心思打磨。那时候,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留不下来的。

  而现如今,一些剧院早就机构庞大,人员杂多,还开支不少。很多人拿着固定的工资,凭靠手里有“铁饭碗”还不思进取,偶尔唱一唱,走走过场就过去很多年。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出类拔萃的京剧人才也越来越少。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并非一蹴而就的。

  京剧表演的学习具有系统性,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要求,整个唱念做打、服装、脸谱、台词都有各自的要求。这需要京剧演员要保持长期不断的学习投入,无法短期速成。

  可因为现在学京剧看不到经济效益,没什么好出路,不少青年戏剧学员来到戏曲学院学京剧,更多是为了走影视之路,另辟蹊径。

  知名电影《狮王争霸》中的黄飞鸿父亲黄麒英的演员刘洵,原来就是京剧学院的教授,却在1986年转而去了电影行业。

  著名的京剧武生于占元在香港开办了一家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带出了后来叱咤香港影坛的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华、元奎、元武、元泰,人称“七小福”。

  面对京剧发展的困境,不少京剧界的名人们也做过多番努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将传统京剧加入了现代风格的话剧,把剧本结构和故事创意做出了新意。

  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大胆创新,新编了近代京剧《风雨同仁堂》,获得了满堂喝彩。很多爱看相声的人对德云社班主郭德纲不会陌生。他不仅会太平歌词,也会唱京剧。

  由于他将相声表演推广得很成功,德云社有很多忠实相声迷,也因此让更多人听到了他唱的京剧。这对于平时极少听京剧的年轻人来说倍感新鲜。

  郭德纲因此也多次带着他的麒麟剧社和各大京剧院的老艺术家们合作,办了多场京剧专场表演。所以,有人夸赞说京剧在郭德纲手上得到了传承。

  不过,京剧老生演员“瑜老板”王珮瑜对此并不认可,认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郭德纲的京剧水平只是高级票友而已,带不火京剧。

  被人称为“小冬皇”的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京剧文化的推广和发扬。

  为了让如今的年轻人们打开一扇通往京剧大门,她努力用时尚的方式,来传播京剧艺术,上了综艺、做了音频、开了弹幕、玩了直播。

  她尝试用流行时尚来传承古老艺术,也收获了一波年轻的粉丝,唤醒了一批对京剧文化感兴趣的人们。

  京剧这门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于一体,它借助小小的舞台和简单的道具,就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从文化、历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京剧的延续,不光是对艺术的继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信仰。它如今的状况,不禁让人痛心。

  无独有偶,除了京剧,在我国也有其他传统技艺文化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似乎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京剧这类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按照京剧鼻祖程长庚说过的话来看,如果看戏的看客们不满意,你就得琢磨如何改进。

  哪怕是梅兰芳本人来了,遇到提意见的话,也得好好改进。穷则变,变则通。这是所有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